抗战时期,内江县各界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兴华救亡歌咏话剧社社员合影(资料图)

内江县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抗战时期,内江县是抗日宣传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特别是1938年以后,内江县的抗日宣传活动如火如荼。

中共内江县党组织积极指导帮助建立了一批抗日救亡团体,这些团体开展了大量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上演了一批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街头剧、活报剧、歌剧,大力组织演唱抗日救亡歌曲等,其中兴华救亡歌咏话剧社、内江县“孩子剧团”、内江县“晨呼队”是最具代表性的抗日救亡团体。

1938年暑期,内江县立中学和沱江中学部分学生,在地下党员廖友陶(时为沱江中学教师)等人组织的沱江女生抗敌宣传练兵活动的影响下,组成了两个暑期学生乡村宣传队——“兴华宣传队”和“复兴宣传队”。两队分头到内江县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上演抗日歌曲和话剧,拉开了内江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序幕。

为了及时引导这股新生的抗日救亡力量在国民党统治区内部不断壮大,1938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派内江籍党员吴梅回内江,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吴梅根据党中央“争取与抗日党派合作”统一战线的要求,通过张盛彩的参与,在“兴华宣传队”的基础上,发起筹建了“兴华救亡歌咏话剧社”作为党的外围组织,一方面宣传抗日,一方面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剧社的演出能引起台下观众的共鸣。每当演到国土沦丧、人民惨遭蹂躏时,台上台下悲痛失声,群情激愤,一同愤怒声讨和控诉日军的侵略罪行。剧情演到高潮时,年老的观众纷纷将钱送到台上,请代转给沦陷区的受难同胞,年轻的观众情绪高涨,踊跃报名当兵。1939年5月11日,在国民党政府的百般刁难下,“兴华歌咏话剧社”解散。

1938年春天,内江白马镇相继遭到两次大灾。一次是冰雹,一次是火灾,致使难民流离失所,内江县政府却不予救济。地方人士发起了以学生为主演出的歌舞剧“救济灾民募捐游艺会”。内江沱江中学学生温余波(白马镇人)只有15岁,经学校特许,回镇参加了演出,给当地学校的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他回校不久,就收到十几个小学生写的联名信,要求成立一个抗日救亡团体,并推选他为团长。1938年9月24日,“内江孩子剧团”在白马镇成立。

“兴华救亡歌咏话剧社”给予了“孩子剧团”极大的帮助和指导,并常在一起演出,开展活动。孩子们的行动受到当年来内江为抗战募捐的冯玉祥将军的表扬。为了把抗日救亡宣传影响扩大,传播更远,内江县党组织把“孩子剧团”作为抗日救亡宣传先锋。“孩子剧团”带着党组织的重托,北上成都经资中、资阳、简阳3县12个场镇,南下重庆经隆昌、荣昌、永川等县,组织开展演出,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新闻界的赞扬。1939年秋,孩子剧团被迫解散。但是,在中共内江县委领导下的抗日救亡团体,仍然在继续不懈地斗争着。

内江县兴华救亡歌咏话剧社成立不久,歌咏股长谢碧芳组织了一个有20多人参加的“晨呼队”,成为剧社一项重要的活动。“晨呼队”旨在唤醒民众,坚持抗日。“晨呼曲”每天都回荡在内江的上空,悲愤激越的歌声,激起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们,让他们深深感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让人们知道祖国正处在危难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用生命去拯救自己的祖国。

抗战文艺刊物的创办及文化活动

党组织领导的内江县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文艺界的进步人士,他们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大洪流中去,创办抗日文艺刊物,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内江文化界人士在《内江日报》创办了一个专门刊载抗战文艺的副刊——《血光》,每周双刊,主编梅英。该刊自1937年下半年创刊到1941年停刊,共刊300期。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血光》被迫停刊。

1939年上半年,老舍到内江与刘砀叔、梅英商谈筹建文协联络站,之后创办了《文化动员》期刊,是一本不定期宣传抗日的综合性进步文艺刊物。后因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文化动员》只发行了3期被迫停刊,《文化动员丛书》也停止出版。

1939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殉难纪念日,内江县沱江中学的党员和进步教师带领学生瞻仰喻培伦大将军遗像,中共内江县委委员廖友陶作了慷慨激昂的抗日救亡演讲,沱江中学的党员教师要求学生以写作文的形式,启发学生回顾历史,学习先烈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1939年6月,党组织邀请回内江的《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来校向学生讲时局。范长江以“警惕远东慕尼黑”为题,向听众分析抗战形势,阐述必须扩大人民民主力量,无论前方后方军队民众都应该动员起来,守土有责,共同抗日,才能挽救危亡的道理。希望同学们成为坚定的爱国者。

老舍在抗日战争两周年之际,因全国抗战文协之事到成都路过内江时,应沱江中学邀请,在沱江中学女生部公开演讲,附近的大洲公立中学等校师生也来听讲。老舍以“抗战文艺的新动向”为题,特别指出了文艺投入战斗的伟大作用,列举了全国不愿做亡国奴的文人在前线和后方的工作方法和作品,及全国抗敌文协会员分赴各战场的宣传写作情况。

内江县青年踊跃从军抗日

1937年9月,内江县县长陆维周提出了“国难当头,要以巩固后方为要”的口号,部署加紧组织与训练民众共赴国难。9月底开始,内江县紧急征兵,至1938年10月,应征入伍者达6816名,占甲级壮丁总数的36.25%。川军中的内江籍官兵在抗日前线,奋勇杀敌,给予了敌人沉重的打击。

1942年,中国组建了一支远征军开赴印缅战场,内江县青年学生参加远征军有据可查的有470人。据资料记载,八年抗战中,“全县共征兵38297名”“内江县壮烈牺牲的抗战将士达810人,伤残者万余人”。他们是内江县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像一座丰碑永远留在内江县人民的心中。

内江县人民全力支援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内江县人民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为支援前线,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史料记载:“1941年至1945年的四年半中,内江县实际缴纳的现成粮131万石,总征粮在原征粮的基础上增加4倍。”

在粮食方面,内江县人民在努力增产的同时,节约粮食,自觉实行“一日两餐”,除大种牛皮菜当粮,还以野菜充饥,将节约出的粮食送往抗战前线。

内江县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生产支援抗日前线。其中,酒精产量占到了全国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

内江县航运工人,时常得到“十万火急”的命令被调征,担负起抗战物资运输任务。

内江县人民踊跃捐献

国共合作期间,300多万名川军陆续分批出川奔赴抗日前线。各抗日救亡团体、各界民众作为川军抗战的坚强后盾,组织慰问团、服务队赶赴抗日前线,慰问川军将士,开展战场服务;或在后方优抚抗日军人家属,宣传川军的战绩。

川军士兵大都身穿单薄的短衣短裤,脚蹬草鞋,日不能避风雨,夜不能御寒冷,依然斗志昂扬。鉴于此,内江县各界广泛开展“鞋袜捐”“征药品捐”“慰劳前线捐”等募捐活动。内江县人有的献金、有的献地、有的甚至献家产,有小女孩连夜做十多双草鞋换成钱来支援前线。1943年6月,冯玉祥将军到内江县动员献金,募集5400万元(旧币),还有许多金戒指和方糖。

抗战的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内江县党组织和党员争做表率,为抗战将士和为国捐躯的烈士家中送粮、送钱、送物等,并帮忙挑水、打柴、耕田、耕地等等。他们除了慰问抗日军人家属外,也向前方寄去慰问信、慰问品。

(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舒启元 供稿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朝阳 实习生 刘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