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秋雁:第一个回乡宣传马列主义的隆昌人

韩秋雁的出生地


在隆昌市普润镇,有个小地名叫“韩家大松林”。近日,记者行车隆(昌)界(市)路,途经普润镇下车,在当地村干部引领下,穿过一条条蜿蜒的竹林村道,来到一处农家四合院。


“韩秋雁就是在这个大屋子出世的,”普润镇松林村党总支书记李良玉,指着一堵年久斑驳的土墙房告诉记者,木质结构的青瓦屋顶下,长满杂草。“他虽然不在人世,却是全村的骄傲,更是我们党员学习的榜样。”


睹物思人,78岁的韩公宪,是松林村3组村民。“我担任村主任有10年时间,过去常听老辈子摆起韩秋雁的革命故事。”韩公宪言谈流露出对先辈的敬佩之情。


韩秋雁的堂弟、81岁的韩于初(中)讲述韩秋雁事迹


离此不远的一幢农房,住着韩秋雁的堂弟、81岁的韩于初。


老人保存着一张堂哥和嫂子及2个女儿合影照,他讲述韩秋雁自幼离开家乡投身红色事业的往事。说话间,他拿出一本上世纪1984年由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通知文件册,找出韩秋雁名录。“堂哥和嫂子育有7个女儿,一个儿子,印象中,韩秋雁的2个女儿,回来过一次。”老人回忆道。


韩秋雁与家人合影


韩秋雁,又名韩于泽、韩劲风,于1910年4月6日(农历2月27日)生,隆昌市界市乡大松林(今普润乡松林村2 组)莲花屋基人。其父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在部队作军医,并任荣升等职,母亲带着韩秋雁兄弟三人随父亲一起生活。1919年,韩秋雁回到隆昌家中,考入界市高小读书,1923年,离家考入重庆红十字会医院护士班司药组作练习生,1925年,考入国民革命军20军5师随营学校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经同学李唯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韩秋雁离开部队考入涪陵省立四中学习,重新入团,并在校从事团的组织工作。后转入万县省立第四师范,任学生会主席,是学生运动主要负责人之一。不久,遭到特务搜捕,撤往重庆。随后到重庆中法大学学习,因参加学生运动遭到通缉,撤回隆昌,在家乡普润和内江县吴家沟一带宣传“武装保卫苏维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革命思想。同年秋,韩秋雁的革命活动被隆昌当局发现,又被迫离开隆昌去成都,后考入四川大学外文院大三班学习,团组织关系从万县转到四川大学,1930年春,再次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夏在隆昌与张荣禄商量在家乡建立党组织的计划,年底到《广汉日报》社工作,并参加了广汉兵变。1932年冬,韩秋雁在成都为躲避军警搜捕再次撤回隆昌隐蔽,后离家赴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新闻记者联盟。


抗战期间,韩秋雁先后在上海、广州、湖南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任《救亡日报》记者、编辑和《武汉日报》副刊主编,创办了《襄樊日报》。1944年底,韩秋雁再次回到家乡隐蔽,在隆昌师管区(国民政府在隆昌和富顺建立的一个师的管辖区,后改为团管区)作军医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47年,韩秋雁奉命转移香港,194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3月到北京参加《光明日报》筹备小组工作。解放后,韩秋雁长期在文化、新闻宣传战线工作,历任《光明日报》编辑、记者,《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天津《新港》文学月刊社编辑部副主任和天津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组组长等职,为党的事业和我国文学、新闻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1985年,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红军待遇。


1985年12月19日,韩秋雁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