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恩波:甘愿献身于中华民族解放运动

廖恩波(资料图)

廖恩波(1901—1935),四川省内江县人。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担任过中共川西特委组织部长、省委组织部长、省委书记等职。1933年10月,赴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后,他担任赣南军区政治部秘书,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3月6日,在突围中被俘,21日在江西大庾被杀害。

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18岁的廖恩波积极投身于内江的学生爱国运动。不久,内江县学生联合会成立,廖恩波被推选为学联会的负责人之一,参加学联会的学生有300多人。

不久,廖恩波离开家乡,进入成都资属中学。1922年,廖恩波在成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四川早期的团员之一。

1926年,廖恩波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年,他被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往川南自流井,协助刘远翔(当时地委工委委员)在盐场工人中开展工作,刘远翔任特支书记,廖恩波负责组织工作。

重庆发生骇人听闻的“三·三一”惨案后,自流井特支被迫转入地下隐蔽活动。第二年初,再次开展了一场以增加工资、改善工人生活为内容的第二次总同盟大罢工。这次斗争,前后坚持了18天。在人民强大力量的支援之下,反动当局接受了工人们提出的几项条件。

反动当局对廖恩波等党的负责人恨之入骨,发出通缉令,悬赏大洋一千元捕捉廖恩波。此后,白色恐怖像满天乌云一样笼罩着整个盐都。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迎接更艰巨的战斗,四川临时省委决定将廖恩波等主要负责人撤离自流井。

廖恩波离开自贡后,受四川临时省委的派遣,辗转于川南、川西一带活动,传达省委的指示精神,从事着艰苦的地下斗争。

成都“二·一六”惨案后,在四川反动军阀的大屠杀下,党的工作条件更加艰难,活动经费难以为继。廖恩波想到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处境,回到家里,变卖家里的十几亩田,来做党的活动经费。托人“卖青苗”, 廖恩波凑齐了六十元大洋回成都。

1929年,省委决定在成都恢复川西特委,并且调廖恩波负责特委组织工作,川西地区党的组织工作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1930年,广汉兵变失败后,廖恩波和陈翰屏一道到重庆向省委汇报工作,而未联系上,廖恩波回内江进行隐蔽活动。

1931年5月,廖恩波到省委负责组织工作。1933年8月,省委领导机构重新作了安排和部署,廖恩波任中共四川省委代理书记。

1933年10月下旬,廖恩波奉中央的指示,化名廖昔昆,辞别患难与共的战友,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向党中央汇报四川党的工作。几经周折,于年底到达红都——瑞金。此后,他便留在中央机关工作。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使粉碎敌人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的希望无法实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廖恩波奉命留下来担任赣南省军区政治部秘书。

1935年1月,蒋介石纠集大批兵力,妄图在一个月内荡平留在江西的红军游击队。留在中央苏区的中央分局等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2月中旬,中央分局接到党中央从长征路上发来的电令,在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的情况下,将部队化整为零,向外突围,继续坚持地方游击战争。

3月4日,刘伯坚、廖恩波等人率领赣南省委党政军机关人员和一部分地方武装力量,突围到达信丰、大庾境内的马岭附近时,遭到五倍于我军的国民党粤军余汉谋部的阻击。廖恩波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奋勇杀敌,战斗一直持续了一天。3月6日,部队在信丰、会昌交界的金沙、罗坑、石寮、鸭婆坑一带,被粤军余汉谋部之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重重包围。在弹尽粮绝,伤亡惨重的情况下,除一部分冲出重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廖恩波及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独立第十六团参谋长陆如龙、中央办事处交通科长连德胜、贸易局会昌分局采办处营业部主任王志楷五人不幸被俘。

反动派为了从廖恩波口里捞到党和红军游击队在赣南的活动情况,软硬兼施。先诱之以高官、金钱和美女,遭到廖恩波的拒绝后,又威逼他写“笔供”。廖恩波戴着沉重手铐,毅然挥笔:“我之加入共产党,系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和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故献身于中华民族解放运动。”

1935年3月21日,廖恩波等五人被押往金莲(现大余县水泥厂门口)刑场杀害,牺牲时年仅34岁。

(市中区委党史研究室 翁得志 供稿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古佩铃 整理)